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苏轼在徐州治水誓言
水利部年12月6日公布的第一批12位“历史治水名人”中,除了有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惩治恶绅的西门豹、建设都江堰的李冰、科学家郭守敬等人以外,大文豪苏轼赫然在列。
中国人对苏轼认识,不外乎“唐宋八大家”“文学家”和“书画家”等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殊不知,文学和艺术上取得的成绩即便再高,那也只能算是苏轼的“业务爱好”,是苏轼的副业而已。
苏轼zuoxiang
而对官至礼部尚书、谥号文忠的苏轼而言,他的职业却是官僚。
确切地说,苏轼是一个著名的治水专家。水利部的“历史治水名人”评选,就是最好的佐证。
苏轼(年~年),嘉祐二年(年)进京参加科举,并凭借一篇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获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
嘉祐六年(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以此位标志,苏轼正式步入仕途。也从此开始了与治水之间的纠葛。
徐州筑堤抗洪
年,苏轼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变法新政,而遭到御史弹劾。迫于无奈,苏轼离开了京城。此后,他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山东诸城)知州。直至熙宁十年(年)四月,苏轼开始担任徐州知州。也正是在这里,苏轼开始了自己的治水生涯。
当时的黄河是流经徐州后入海的。就在苏轼刚到徐州的年,黄河在徐州周围的澹州曹村附近决口。
历史上黄河入海图
一时间洪水包围了徐州城。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徐州城将在顷刻化为一片汪洋,生灵涂炭。
在这样的危机时刻,作为父母官的苏轼,发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誓言。
徐州知州苏轼带领当地军队和百姓日夜奋战,抵御洪水。据苏辙的《栾城集》记载:“(苏轼)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也就是说,苏轼作为一个官员,换上了“工装”亲自拿着工具加入队伍,参与施工。通过大堤的建造,徐州城硬是抵御住了黄河的洪水,保护了一方百姓。
这一工程,不但在当时发挥了效果,历经南宋、元,直至明朝,人们还在享受了苏轼徐州抗洪的遗产的福泽。
明代诗人吴宽所言:“自公(“公”,指苏轼)去后五百载,水流无尽恩无穷。”也就是说,借助苏轼在徐州修建的防洪设施,此后五百余年间,徐州赖此避免了水患。
苏轼徐州治水期间所建黄楼
在全国的三个西湖筑“苏堤”
年,苏轼再次来到杭州,担任知州。
当时的西湖由于疏于管理,“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杭州军民20余万人,开除葑田,恢复了西湖本来的状态,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座塔作为标志,这就是现在的三潭映月景观。
而苏轼将清理西湖的淤泥就地利用,“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就这样,一条纵贯西湖、方便种菱除芟和行人通行的长堤诞生。
而这座长堤,因为是苏轼主持建造的,后人将其命名为“苏公堤”,简称就是我们如今西湖上最有名的景致之一——“苏堤”。
西湖苏堤
由于杭州西湖名气太大,所以每当提及“苏堤”人们都会想到杭州西湖的苏堤。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东坡处处筑苏堤”的说法。
原来,除了在杭州筑西湖苏堤以外,苏轼在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被贬惠州(今广东惠阳)期间,拿出了皇帝赏赐的黄金,先后在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也都修筑了苏堤,以防水患,方便百姓。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所以,其实中国是有三个西湖“苏堤”的。只不过除杭州西湖苏堤享誉海内以外,其他两个西湖苏堤知名度都不算太高。
广东惠州西湖安徽颍州西湖
其实,除了以实际行动兴修水利工程以外,苏轼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水利理论家。他先后编纂了《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治水理论专著,成为后人治水的指导。
就这样一个以治水为职业的实干家和理论家,因为自己的文学才华过于出众而被世人误以为“跨界治水”。其实,治水是苏轼的本职工作,写诗和做菜才是副业。
《栾城集·东坡治水》苏辙,《宋史·苏轼传》
单选
苏轼是“治水名人”,超出了你的认知吗?
很吃惊。原来只知道他还是美食家不吃惊。早就知道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