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櫪艺术家、考古研究者原创作品汉宫春巩县邢窑,定窑隋代显,同代谁牛。开鱼子纹巩器,邢定瓷瓯。翻模扁罐,问谁教、邢定同彪。盂唾器、白瓶四系,越邢定器千秋。南北隋唐如梦,凸瓣莲饰腹,四系瓷瓿。折肩鼓腹撇口,邢定更筹。青壶凤口,涂层透、盘口璃琉。双色定、墩深腹碗,平底玉璧难逑。中国的白瓷出现虽比南方青瓷较晚,但从历年来出土的实物看,最迟到南北朝(五世纪)北方已经烧出了质量较高的白瓷,青州博物馆藏南北朝贴佛高足豆、年河南省安阳县张盛墓出土的两件隋代白釉黑彩侍史俑和人面镇墓兽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况且隋代烧造出的这两件白釉黑彩器之大、之精已非初创期的作品了,隋代河北地区也已经烧出了非常出色的色调稳定的白瓷器,河南的巩县窑、河北邢窑、定窑相继发展了烧造白瓷的技术。定窑在很短的时间里超越和取代了邢窑地位,开创了中国“瓷器”第一窑。定窑瓷器在隋末、唐初时期已经开启了中国瓷器的先河,不仅烧造出高质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还开创了双色釉的先河,成为中国瓷器的第一窑。定窑很可能在五世纪就已经开始了烧瓷,定州博物馆藏有一件印花扁壶,这件印花扁壶很明显是五世纪左右的产品,它与年河北栾城出土南北朝邢窑青釉印朱雀葡萄纹双系扁壶极为接近,图1:定州博物馆藏南北朝、隋印花扁壶图2:年河北省栾城出土南北朝青釉印朱雀葡萄纹双系扁壶定窑隋末、唐初时期已经烧造出非常成功的瓷器,白瓷釉细腻光滑,胎骨坚硬棉白微微闪灰,致密度很大,同时期的巩县窑、邢窑都无法与定窑相媲美,我们首先来对比一下同时期的同类作品,隋代巩县窑、邢窑的作品都还未能达到“瓷器”的标准,只能说它们是“陶器”,我们从胎釉的膨胀系数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隋代的巩县窑、邢窑的胎釉膨胀系数还不一致,因此,表现在釉面上就是开细小的“鱼子纹”,尽管釉色、胎色都相对很纯净的情况下,釉面的“鱼子纹”告诉我们它们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图3:河北省邢台商都博物馆藏隋代白釉深腹杯(左)、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藏隋代白釉深腹杯(右)这两件应该是邢窑的隋代作品,一件西安出土,一件邢台出土,造型大体一致,施釉不及足边,实平足、为微内凹、足边微微外撇、有小倒角,胎骨白中泛土黄,饰白色化妆土,透明釉开细小片纹(鱼子纹)。图4:年嘉德香港春拍隋代白釉深腹杯一对这对白釉深腹杯隋代河南巩县窑的作品,胎质洁白具粉质感,并状实足、足壁微外撇、足心微凹、足端倒角、罩透明釉(积釉处泛淡青绿色)、布满细碎纹。从描述看胎质洁白具粉质感,足以证明是巩县窑作品,巩县窑隋代的胎骨细白而粉质感,犹如所谓的“饼干胎”,细白而硬度不足。图5:定州博物馆藏隋代定窑青釉深腹杯定窑产品在隋代有饰青釉开细小鱼子纹的,也有坚硬细白“瓷化程度”极高的产品,一般的产品还是没有那么完美的,就如同定州博物馆藏隋代青釉深腹杯,釉面也有细小的“鱼子纹”,胎骨也没那么细白,还属于青釉的成分,但是造型的时代风格显而易见。图6:隋代定窑白釉深腹杯隋代定窑深腹杯与邢窑、巩县窑的产品大体一致,这就是时代风格,但是定窑精品的瓷质却与邢窑、巩县窑有着天壤之别,定窑的精品白釉杯瓷质坚硬细棉、釉质细腻光滑,造型与邢窑、巩县窑一致,唯圈足处理略有小异,邢窑、巩县窑的圈足是足边微微外撇,而定窑的足边基本是值的,没有外撇现象,足边一样有倒角,平实足一样微微内凹,釉面上的反应就有了截然的不同,定窑釉面光滑细腻,施透明釉,透过釉层依稀可以看到定窑传统工法的“竹丝刷痕”,细润光亮无开片,因为定窑的胎釉烧结的“磁化程度”极好,胎釉膨胀系数一致,所以没有开片现象。图7:定窑双色釉唾盂与南北朝青釉莲瓣纹唾盂对比我们再来看看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南朝青釉莲瓣纹唾盂的造型与隋唐定窑双色釉唾盂的造型基本一致,这就说明它们的时代比较接近,早期定窑作品受到南方青瓷的影响,又受到隋唐巩县窑的启示,在六世纪前后的制瓷业已经非常先进了,虽然精粗并进,但总体上看都是相当的不错了,比如这件隋唐定窑双色釉唾盂胎骨坚韧,胎釉烧结完美,酱釉色彩艳丽,凸显了六、七世纪定窑制瓷业的先进水平,参见《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第7页,与年河北省内丘县北街实验小学出土的隋代邢窑渣斗造型也有些接近。图8:南北朝青釉唾盂与隋代定窑青釉唾盂对比收藏于定州博物馆的早期定窑青釉唾盂还可以看到南朝越窑青釉唾盂的影子,虽然这造型比前面的造型略微拉高,但是这种唾盂的总体造型没有脱离那个时代的时代风格,这也就说明定窑的青釉最少在六世纪应该就已经烧造出相当高的瓷器了。图9:隋唐定窑青白釉唾盂与隋代邢窑唾盂对比早期定窑的唾盂也有小折平口的,胎骨松软说不够洁白,但也可以不施白色化妆土,质地也很坚硬,因为,各个窑口同时期都会有精粗并进的情况,精的胎骨洁白,略粗的胎骨略微泛灰,所以要是呈现微微泛灰的青色。图10:隋代定窑白釉四系罐与隋代邢窑四系罐对比隋代的另一典型的造型四系罐也是非常有名的,年大英博物馆出版的《中国陶瓷》里沙拉夫描写的邢窑白釉四系罐(右)与定窑(左)白釉四系罐的造型、工艺都非常接近,很明显应该是同时代的作品,或者说最迟也不会晚过初唐,明显的时代风格却显示出定窑工艺的超高的瓷质。图11:隋唐定窑白釉四系罐演变趋势隋、唐定窑的四系罐也有的略微矮胖一点的,估计可能四系罐是从瘦高向矮胖发展?但是这种四系罐到了中唐基本就不流行了,流行时代估计在隋代至初唐。图12:南北朝邢窑青釉莲瓣纹四系罐与隋唐定窑白釉莲瓣纹四系罐对比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四系凸莲瓣纹罐延续到初唐,中唐时期基本不再流行了,尤其是北方窑口产品比较多,河南、河北首当其冲,如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从六世纪青瓷四系莲瓣纹罐,有的带盖子,有些不带盖子,又如河南省博物馆藏六世纪的青釉四系凸莲瓣纹罐等,以及隋代邢窑青釉四系凸莲瓣纹罐、隋、唐定窑白釉四系凸莲瓣纹罐。图13:隋唐定窑白釉莲瓣纹四系罐隋、唐定窑白釉凸莲瓣纹四系罐的造型是从瘦高向矮胖发展?还是相反尚且不太清楚,这需要大量的第一手证据来说话,但是定窑的凸莲瓣纹四系罐的年代应该在隋、唐时期,这是哪个时代的时代风格,也就是时代的标志。图14:隋代定窑青釉三系罐与邢窑黑釉三系罐对比三系罐的年代一般比四系罐的略早,定州博物馆藏有隋代定窑青釉三系罐与河北省临城磁窑沟隋墓出土的酱黑釉四系罐十分相似,证明它们同属一个时代。图15:隋代定窑三系罐定州博物馆藏有三件隋代定窑三系罐,大小高矮略有差异,但一个都是同一时代的器物。图16:唐代定窑白釉长颈撇口瓶与隋代邢窑折肩瓶对比我们再来看看唐代定窑白釉长颈撇口瓶与陕西省考古所收藏的隋代邢窑折肩撇口瓶座椅比较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时代风格接近,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这种定窑造型的瓶能到隋代,宋代又不流行这种造型的瓶,因此,我们按它的演变规律推断应该是唐代作品。图17:唐代定窑折肩瓶与隋代邢窑折肩瓶对比这类折肩瓶在定窑作品中也不止一两件,与邢窑同类折肩瓶都是大同小异,整体风格一致,只是定窑比邢窑折肩的折角更为明显,瓷质更为坚硬。图18:隋代定窑青釉壶这件凤嘴壶、三系盘口瓶就更为明显,他们的时代感非常强,不管是从釉色、胎骨还是造型上都散发着宋代的时代气息,参见《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下册第、页。图19:隋、唐定窑双色釉深腹碗对比我们再来看定窑深腹碗的造型,深腹碗流行于隋末、初唐,碗呈直壁高深腹、平底,这种碗在多处隋代墓中出土,描述的与这件(左)早期定窑双色釉深腹碗一致,通过这两件早期定窑双色釉深腹碗的比较会发现,稍微早一点的碗壁微微内收,而玉璧底的(右)深腹碗碗壁更直,且感觉微微敞口,细微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这是普遍现象还是个案优待今后进一步探讨。以及还有不少定窑早期的造型都明显带有隋代风格,比如高足盘、三系盘口瓶等。综合以上多件定窑早期造型足以证明宋代定窑的存在和当时的生产工艺。传播正能量是一种智慧,我们不断更新现有知识,让爱好者了解不同视角的最新观点。朋友如果你喜欢,最好的点攒就是转发到朋友圈让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