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又逢清明祭炳森刘隶花盛九州馨 [复制链接]

1#

又逢清明祭炳森“刘隶”花盛九州馨

——纪念中国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先生逝世17周年

第一部分忆往昔岁月峥嵘

盼法师春奇有缘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腴深厚。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殷墟甲骨、商周鼎彝、荆楚帛画,尽显先民书画精思;敦煌莫高石窟,壁画精美绝伦,国人和全世界为之倾倒折服。“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历代书画大家层出不穷,灿若星斗,光耀千古。《兰亭序》、《祭侄稿》、《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一件件稀世珍品、旷世国宝,乃是国人和全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放眼全球,唯有我中国书法的载体汉字是传承数千年而不衰落的文字;书法、篆刻申遗成功更加表明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得到国人和全世界的厚爱和珍重。如果说,中国和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珍藏的中国古代书画,彰显了我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辉煌的过去和昨天,那么,包括刘炳森在内的当代和而今有建树的书画家们,也已然或正在以他们的精品佳构,接续充实着中国和全人类的艺术宝库的今天。

苏丘人巡礼武英殿崔春奇再叩恩师门

世界的北京。

年1月18日。一个平常的日子,历史又注定了它将被后人想起……

恢宏的故宫博物院。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反衬着研究者炽烈的期盼,求知者由衷的热情。

壮丽的武英殿。

年的武英殿,迎来送往,早已习惯,而今天,她古貌新颜,别开生面,正为已故中国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先生,举办规模宏大为期两月的书画作品暨文献展,纪念他诞生八十周年。观者如潮,人流不断……诠释着意义的非同一般。

作为河北栾城苏丘人的我,怀揣着与众不同的情感和心愿。我想的是,追寻先生足迹,重温先贤精神;我为的是,弘扬经典,再叩师门。我缓缓走到殿下,又迫不及待地进入。瞬间,让我感到先贤又一次带给我的震撼。此刻此时,仰望着炳森先生和蔼可亲的遗像,默诵着炳森先生雄浑遒劲而又典雅秀逸、气势磅礴而又潇洒鲜活的书画文献,注目着系统介绍炳森先生生平事迹的图片,我一直波动的感情潮水,翻滚着记忆的浪花,逐渐冲开了思绪的闸门,一下子回到了上个世纪……

忆往昔岁月峥嵘,盼恩师春奇有缘。年春,我出生在“三苏”祖籍河北栾城苏丘村,在爷爷和父亲督导下,9岁开始接触书法。在完小和初中,临写颜、柳、赵和欧派*自元间架结构92法等,先后得到林荫英、赵一之等先生有力而亲切的辅导。在初中阶段,我又喜欢上隶书和毛体草书。临摹毛主席草书诗词手迹,已成为课余最感兴趣的美事。我把隶书写在学校大操场周边墙壁上,也常把临摹的毛主席手书诗词作品送给朋友。就这样,逐渐培养起自已对于书法艺术的兴趣,以至于成为终生的业余爱好和精神寄托。我觉得书法不仅形体美、表象美,而且是个人总体文化素质艺术造诣的展现,是文化人的脸面和体面。历代大书法家,他们有的以线条优美见长,有的以笔画雄健出众,有的则以间架潇洒驰名。对古圣先贤的追摹,对提高书艺的渴望,成为青年崔春奇长盛不衰的梦想。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文盲还占人口的大多数。在华北平原普通村庄、普通学校,很难遇到高明的书法教师和书法家,“踏破铁鞋无觅处”。当历史来到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团结教育知识分子*策的实施,使我“学书寻师”的宿愿,有了转机:但可遇而不可求。

“颜筋柳骨右*神,涵苍寓秀得天真。”继《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两本字帖面世之后,年4月,上海书画社为炳森先生出版了第三本字帖《隶书字帖(一)鲁迅诗歌选》。出版本书的宗旨,正如此书前言《毛主席语录》所说:“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书坛千古溢清芬,笔法前贤启后人。”乃炳森先生虎年诗作:“且送严寒迎酷暑,墨花香里又新春”。正是年的春,中国著名书画艺术家刘炳森先生,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来到了我的家乡——河北省栾城县苏邱公社“三苏”祖籍苏丘村。一进村入户,他就俯下身子,扛起锄头,同当地的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锻炼。在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磨炼身心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身体力行,实现“兴无灭资”的“思想改造”。这种情形,在那时,全社会皆然。

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炳森先生曾谈到,站在地处华北平原的苏丘村的房顶上眺望,晴朗的日子里,可以看到西边的太行山脉,看清山上建筑,看准沟壑纵横的纹理走向……。以太行为题,炳森先生写下一首七律《嶂石岩》:大道徜徉入太行,轻云常绕小山庄。

泉鳴石上闻奇语,鳥啭花间透异香。

碧草茵连千顷树,朱峰壁立万重冈。

陈家此去无多路,嶺外崎岖是昔阳。

以天然大型回音壁著名的“嶂石岩”,位于河北省赞皇县境内,从那里再往西走,便是山西省昔阳县。昔阳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陈永贵同志的家乡大寨大队所在地,也是当时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学习大寨赶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

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昔阳县召开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国务院在会议上讲话,充分肯定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总结的大寨精神。

“嶂石岩”所在的赞皇县和我的家乡栾城县距离不甚远,有“大道徜徉”,不须多长时间,便可从栾城到赞皇嶂石岩,“入太行”,到昔阳大寨陈永贵家,故说“陈家此去无多路,嶺外崎岖是昔阳”。诗,把地缘和*治,全说明白了。

那时节,人们翻山越岭,不畏崎岖,前去大寨取经。听说去时,有人口袋里还不忘装上一把土壤。返回前,把土留在大寨田里,为自己做个纪念,也算支持了山上缺土的山区人。

书画助力学大寨才艺奉献新农村

当年,炳森先生插队下乡时节,所在的栾城县苏邱公社苏丘村,正处在全国“農业学大寨”的高潮时期。而苏丘村,则是本县一面学大寨的“红旗单位”。公社组织干部群众去昔阳参观大寨,学习周总理总结的大寨人:“*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小村里来了个大北京的文化人!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乡亲们免不了一时兴奋。自从来了个炳森先生,苏丘村里的墙标,就一天一天地,彻底改变了模样:仿宋体,黑体,魏碑,隶书,楷书,……,应该有的,都有。大家看着那一墙又一墙新写上去的大字墙标,无不感到赏心悦目,典雅清新;又感觉:这等水平,真是髙不可及,这等艺术造诣,真是高深莫测……于是渐渐的惊动了三里五乡,波及到乡县几十万人众……

炳森先生书名波及面广,不仅因为他在苏丘村墙上和苏邱公社大门口写了对联、写了毛主席诗词,更因为:他被人所知之后,就默默地无私地为苏丘群众们几乎每家每户都写了书法作品!他在苏丘下乡期间,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来者不拒”。面对人民群众对书法作品书法艺术的喜爱,他高兴,他创作的热情持续高涨。在处理“舍”与“得”的关系上,他毅然选择了“舍”。他舍得!他施恩从未图报.......

此时,在县城工作、酷爱书法的父亲崔树人,经常回村里来住。村里文化氛围的变化,自然引发了父亲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