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 http://www.xfhjyj.com/古道沧桑穿越历史风烟风物再现见证岁月过往龙泉驿,一条连接古人和来者的心灵密道………
千年古驿(文/张永康)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年前,壮志凌云的少年李白,行走在崎岖的蜀道上,眼前之景,触及他攀登人生之感慨,遂挥笔即成千古名篇——《蜀道难》。
蜀道,这一古蜀人用生命开掘出来的重要交通要道,记录了他们跋涉的艰辛,记录了道上的惊险奇丽,更记录了古道上的历史烟云。
01古蜀时期(约公元前—前年)
古蜀国,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悠远。
龙泉驿,地处古蜀国首府东部,见证了过往历史。
龙泉山脉顶峰长松山,被古蜀人奉为是可以触及的神山,这里矗立的蚕丛王庙,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祭坛。
蚕丛,蜀部落的一个首领,他建立了古蜀国,是第一代蜀王。蜀国为蚕桑丝绸之邦,蜀锦、蜀绣等丝绸业非常发达,为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
黄沙漫漫、驼铃声声,寂寞的驼队曲折蜿蜒,成都出产的丝绸经古蜀道到达西北重镇长安,再经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到达中亚和欧洲等地……
长松山上的蚕丛王庙是丝绸之路起点上的重要祭坛,绵延了几千年,它是成都文化最重要的根脉之一,是当今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文化传承。
02战国至秦朝时期(公元前—前年)
龙泉驿,蜀国到巴国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秦国在迈向一统的进程中,采用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建议,战略性地选择先控制巴蜀。公元前年,秦军经石牛道长驱直入,攻下成都,蜀国灭亡。
据《华阳国志》记载,秦国为进一步夺取巴国和进攻楚国,修建了从成都经龙泉驿至巴国境内的蜀道,作为军队征战和运送粮草的战略大通道。
蜀巴古道在唐宋时期被称为“南道”。其中,自成都锦官驿起,经牛市口、沙河堡、黉门铺、大面铺、界牌铺、龙泉驿、山泉铺、柳沟铺、南山铺、石盘铺、赤水铺、九曲铺,至阳安驿(今简阳),全长华里,被当时的成都人和简阳人称为“东大路”。
东大路这条路上虽然行人和挑夫抬工很多,但山险路陡,著名川剧《春花走穴》中展现行路艰难的唱词,就指的这条古道:
“这座山才算山,高有数百丈,路才巴掌宽。莫道人难走,猿猴也难翻……”
03战国至秦朝时期(公元前—前年)
到了汉朝时期,蜀郡府成都至巴国重庆的古道已完全开通。
蜀巴古道,一直是巴蜀之间的驿道和商贾通道,官吏、邮差、商人、小贩往来穿梭,络绎不绝,沿途驿站、铺站和店铺甚是热闹繁华。
据资阳出土文物《陈君德政碑》记载:“汉安长,蜀郡青衣陈君,省去根阁,令就土著邮亭。”又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汉代时,龙泉驿主要属于广都县,受蜀郡管辖,蜀巴大道沿线已经正式设置邮亭。
古道沧桑,穿越的龙泉山脉及其周围至今仍保留着古人工开凿的洞穴,考古学上称之为“崖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在龙泉山脉东麓,茶店镇石经村三组汤家河畔。
当地人叫这些洞为“蛮洞”,分布范围广,数量很多,总量在千座以上……
科考发现,蛮洞大都为东汉时期所建,时值战乱,时人被迫过上了洞穴生活。
经历东汉年间的战乱后,中国进入了三国鼎立时代。蜀汉政权的强势出现,使得成都开启“千年天府财富地”的历史。
龙泉驿的龙泉山,作为东部关隘,留下三国时期众多历史遗迹,如:刘备驻跸地、诸葛亮观天象地,三国时期生产军用皮带的洛带、赵云家庙石经寺、山泉铺的关索寨等,见证了当时经济的繁荣。
关索寨为蜀国军事要地。相传,这里是三国时期关羽的第三个儿子关索曾经带兵驻扎练兵之地”。
古镇洛带,三国时建街,这里流传着“阿斗落带”的民间故事,也有“洛溪如带”,古河道沉入古街下之说;又有一说法是,“洛带”就是军用皮带,洛带镇或因生产军用皮带而得名。
相传,现川西五大佛教丛林之一,香火甚旺,法脉延续近年的石经寺,原系三国时蜀将军赵云的家庙。据《成都通史》记载,刘备夺得成都后,将龙泉山东麓封赏给赵云。赵云接受封地后,便在这里驻守练兵,在封地上营造家庙。家庙演变为庙宇,成为千年古刹石经寺。现寺内碑文有记载:“灵音者,汉将军赵侯香火也。”
石经寺唐时建殿。明正统年间,楚山禅师挂锡于此。
清乾隆三十二年(年),简州牧宋思仁刻送《金刚经》一部,共计13块碑,遂复原名“石经寺”。经乾隆、嘉庆两代大规模扩建维修,有殿宇七重,并成为成都一带著名禅林。
如今,庙内文物和珍稀树木颇多。有石刻《金刚经》32块。
石经寺,现为川西五大佛教丛林之一,香火甚旺,法脉延续近年,为成都市郊著名旅游胜地。
0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纷争不断,国家四分五裂,龙泉驿区域内的蜀巴古道东大路也时断时续……
让人倍感欣慰的是,我们今天仍能触摸到那个时期。在今山泉镇大佛村八组,古称“天落石”的岩壁上,留下了当时最重要的文物——全国唯一的北周文王碑。
北周文王宇文泰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他励精图治,继续秦国统一全国的战略,将北方势力向南方渗透,特别是恢复了蜀巴大道的畅通,属下感念其功德,在龙泉山东大路旁边的石佛寺为其树碑立传。
北周文王碑高2.44米,宽1.24米,碑首刻蟠螭、佛像莲花、米雀、扶桑叶片;额题15行,共56字,字体为魏碑体,记碑名、领衔立碑人强独乐的官爵。碑文正体楷书,40行、34格,共字。
北周文王碑又被称为“中国汉字演变史上的里程碑”,证明了汉字字体在当时取代魏碑体后,已经完成了成熟的楷书字形,其字体亦隶亦楷,粗朴率真,别具装饰之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赞其为“精美之强独乐”。
该碑于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5隋唐时期(公元—年)
隋朝虽经历时间短暂,但社会进步,信仰宗教的人较多,涌现出一批信仰佛教和道教的“高人”,龙泉山成为他们进可入城为官做事、退可闲居清修的理想场所。
到了唐朝时期,社会安定,到了唐朝,益州东郊龙泉驿经济和文化繁荣,正式设立县制,名为“东阳县”。
天宝元年,即公元年,因在龙泉山山麓发现一处涌泉,时人奇之,称其为“灵泉池”,遂将东阳县改名为“灵池县”。
唐时期,龙泉本地以官员士人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长松寺和圣母院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朱真人祠为代表的道教文化都很发达,留下许多遗迹。
长松寺,位于龙泉山脉的最高峰长松山周家梁子,长松寺,相传为禅师马祖行空所建。“马祖”,历史上称其为“长松马祖”。
传说唐明皇李隆基避难入蜀,曾召马祖行空和尚觐见,临别时为长松寺亲赐匾额“长松衍庆寺”,于是长松寺声名更大了,一下子就吸引来更多的僧人和香客。
天气晴好时,站在成都城区的高处,能望见“万顷松涛”的雄姿展现在绝岭上,因此有“西眺雪岭、东望长松”之说。
圣母院又叫燃灯寺,距今已有0多年历史。相传是为纪念一位叫褚信相的女僧人而建,建寺之初只是个小庙。经多次反复修建,现为成都东郊历史上一大名寺,与山下洛带古镇相得益彰。
“三教场”,系北周时期的“周文王庙”,唐代凿弥勒造像,改称“大佛寺”,设立三教场后叫“三教场”,是唐朝时期调解宗教矛盾的场所,它见证了唐代儒、释、道三教并存繁荣的历史。
06五代十国时期(公元—年)
唐朝后期,中国再次进入战乱时代,战火不断,小国林立。公元—年间,蜀国经历了“前蜀”“后蜀”两个时期,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成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后蜀时期,灵池县较为繁荣,龙泉区域风景和风水依然“这边独好”。
公元年4月30日,一座坐落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青龙村一组的大型竖穴砖室墓,在沉睡千年后,重见天日。出土的近字墓志铭,确定了墓主人的显赫身份,即五代后蜀国宋王赵廷隐。该古墓的出土,成为继前蜀王王建墓、后蜀王孟知祥墓之后,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发现。
从考古赵延隐墓的墓志铭上得知,赵廷隐长子赵崇祚,系将《花间集》集结成册的编著者。《花间集》的问世标志着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正式走上文坛,并为后来宋词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7宋朝时期(公元—年)
宋朝时期,无论是四川、成都,还是古龙泉驿所在的灵池(泉)县,都是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天圣四年(年),“灵池县”改为“灵泉县”。
宋朝时期的灵泉县,成为了连接川西平原与川东地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交通发达,人口增多,经济繁荣,人文荟萃,被称为小县中的“上县”。特别是辖区内的洛带、王店(龙泉)、小东阳(柏合)三镇因分别处于古东大路的交通要道上,人员往来众多,经济繁荣。
在宋代,洛带被称为“三镇之首”,很多川东的物资要运往成都,客商往往愿意走水路,沱江边的五凤溪成为客商卸货的重要港口,洛带镇因此成为成都东门最大的商品中转站,很快繁华起来。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谚语“运不完的五凤溪,搬不空的镇子场(洛带),装不满的成都府”。
而南部重镇小东阳,为今天的柏合老场镇,位于古东大路南支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
宋时期,时人留下众多古迹,如龙泉山少休亭、安静观。少休亭:旧址在今山泉镇背后垭口,原东大路旁,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年),约毁于清末。绍兴二十八年(年),时四川安抚使兼成都知府王刚中受宋高宗之命,到灵泉县重修朱真人祠,即安静观。因为有皇太后懿旨和皇帝亲自安排,人们称其为“皇家道观”,是当时灵池县最杰出的标志性建筑物。
宋时的灵泉县,经济社会繁荣,众多名人慕名而来,如名臣王刚中、胡元质,文人魏了翁、文同、李流谦、潘洞等,留下了很多对灵泉县的赞美。
大文豪苏东坡在《以屏山赠欧阳叔弼》写道:“梦中化为鹤,飞入长松寺……”表现他对当时长松寺的向往。苏轼之弟苏辙则甚赞灵泉县的经济发展经验,这在《栾城集》中有所记载。而作为灵泉县尉的李流谦,在任16年,著有《澹斋集》81卷,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然而,繁荣的宋朝并非一直太平。公元年正月,益州戍卒王均赵延顺,率众发动兵变,占领益州,拥立王均为皇帝。时年九月,北宋朝廷派雷有终率领大军进入四川镇压。大蜀皇帝王均被迫沿东大路退至东面的龙泉山,凭借山头沟壑交错的有利地形抵抗。雷有终率领大军乘胜追击,与王均所部在龙泉山激战,王均最终寡不敌众,主力被歼,后突围至富顺。十月,王均自杀,六千人被俘。
08元朝时期(—年)
南宋末年,蒙元大军采取先平巴蜀而后定江南的统一全国战略,先后四次进攻四川,导致四川人口锐减,许多县制都呈现出荒无人烟的景象。
经过宋末元初的战乱后,古龙泉驿所在的灵泉县变得非常萧条,区境内几乎成了荒野之地,只有山中尚存少数躲避战乱的人家,县制也撤销。
据民国柯劭忞撰《新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年(年),灵泉县从成都划归简州。
09明朝时期(—年)
太祖洪武四年(年),明前将军傅友德招降成都,四川正式归明朝统治。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
随着局势稳定,明朝廷开始在周围设置驿站,加强军事防守,龙泉驿区境也设置有驿站,并作为东部重要的军事要塞。龙泉驿的名称为此正式出现,这个名称与之前的东阳县、灵池县、灵泉县一脉相承。
明朝时期,东山地形再次以风水宝地的姿态被世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