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照片为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年11月10日
去年我曾偷闲到栾城寻访了苏味道墓(游记链接见文尾)和柴武台两处“古迹”,因那会百度地图上定位不到准确地点,错过了清明桥。昨天陪夫人去栾城谈装修,忽然念及此事,再一查地图发现这回“有了”,而且离得还很近。中午事毕,开车奔东南行至窦妪镇,衡井路上终于见了些人间烟火,下车先饕餮了一顿临沂炒鸡,续东行一里地,右拐入一条无名小道,即到导航所示的“清明桥公园”附近。
清明桥与苏味道墓方位图
不过眼前可丝毫看不出公园的迹象,一路上也都没有任何招牌,再往南开了一百米,才发现路东有一个平淡无奇的铁门,透过铁门终于看到了里面的石桥和石碑。回来后方知,这个“公园”早在年便开了,似乎还想着打造成栾城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怎奈现实骨感,旅游想发展总非纸上谈兵那样简单,二十多年过去了,仍然显得很寒碜。没有停车场,狭窄的小路也没有路边,只好临时停在车道上,却险些影响了交通,不一会,竟有两辆大卡车呼啸而来,它们只得缓缓减速通过。
清明桥碑公园里的喜羊羊上好的苞米粒
铁门落锁,里面秋意萧瑟(虽说已经立冬了),毫无声息,似乎预示着要铩羽而归的结局。不过一推侧面的小门竟然开了,徐步入内,桥就在正前方。“公园”西北角的平房是值守人住家之处,人大约是午休了,幸也没有看门狗扑面而来,只有散养的鸡和羊,看到有人进来略有一点反应。桥面则是整个“公园”里光照最好的地方,那就也别闲着,因地制宜的晾个玉米粒吧。这一股子浓厚的田园生趣,忽然让我有些忍俊不禁(我了解文物值守人的艰辛,此处豪无贬义)。
清明桥可谓名略见经传——只是在县志中有一点简略的记载,再加上旧时发现的明清碑记(现在都不知道搁哪去了)和当代专家学者考证分析,认定清明桥是僧人福成于明宪宗成化二年(年)发起重修的,始建则或可上溯至唐。我回来之后查阅资料,把能找到的全看了一遍,就算加上人们在文化层面上给它的一些附会,来来回回也就那几句话,对它的历史实在没太多可说的,但也不妨对一些历史细节略加探讨。
清明桥全貌
比如说它名称的由来,如今只有一说,即苏味道后人每逢清明去扫墓必经此桥过洨(xiáo)河,因而得名。苏味道是唐初人,死在四川眉山并葬在那,此墓充其量是个衣冠冢。苏味道留在眉州的一枝传了N代到苏洵,苏洵生苏轼、苏辙,谓之三苏。苏轼本人或许还来过栾城祭祖,但此后栾城地界即非宋境,历经金元乱世和明初燕王扫北,到明中叶这里是否还留有苏家人给七百年前的先祖扫墓,貌似很难说。再退一步说,就以苏味道的生平,若不是后代出了三苏,其“知名度”恐怕会大幅缩水,还有谁会来特意扒拉他的往事呢?
即便是给苏味道扫墓的传说(或许这个传说在明代即已是“古代传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三苏)姑且用之,但清明桥这个名字起源于何时呢?明成化二年的那次修桥如今虽已论证为重修,但碑文和清初的县志都用了“创”字,这固然给了后人不少误导,但当时撰文的人纵是再傻(如今的一篇考证文章称之为腐儒),创修和重修当不至分不清楚。细思这一字之差,我想最大的可能有两个,一是成化重修规模较大,风貌发生了彻底改变,二是以前并无清明桥之名,正是在这会儿开了附会三苏的文化滥觞,以历史人物的传说给桥命了名,故才曰“创”。
我在苏味道墓的游记亦曾提到,“蹭三苏热点”这事不仅今人,在明朝就有了,桥边立着的明末范志完题“眉山发迹”碑(原碑解放后已佚,现碑为据拓片复刻)便是明证,如今看来这兴许与清明桥的得名也存在某种关联。因此上面这两个推测我更倾向于后者,即亦是认为清明桥的名字很可能是始于明成化——这个问题以前似乎还真没见人说起过。
复刻的范志完“眉山发迹”碑
据清同治十一年(年)《栾城县志》的记载,栾城当时有石桥24座,其中横跨洨河的11座,清明桥为其一。虽说清明桥“攀”上了苏家,但或许是因远离城邑交通要道,也并不甚出名,尤与下游赵县另一座闻名遐迩的“洨河同僚”——赵州桥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清明桥幸得“长寿”,栾城二十四古桥余者均已垮塌,唯清明桥尚存(一说还有寺上村留村桥尚存,但我目下找不到任何信息),不过它废弃已久,损毁也是极重。直到九十年代中国桥梁学会派人来录像考察,才引起了一点重视,年由当地出资重修。如今所见桥面、桥面大部分为新补,桥栏新雕图案呆傻,仅桥面以下为古物,故而整体看起来古意也不太浓。
古今石雕之对比
上段提到了原先流经桥下的洨河,这河我是知道的,一是因为赵州桥,二是地铁有一站名曰洨河大道,但其具体的流向此前我知之不详。当站在桥上感怀历史已毕时,我忽然对此处的地理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探究洨河的详情,回来后我翻阅的水文水利方面的资料比历史的还多,终于摸清了个大概。
洨河本是自然形成的季节性河流,源头在今鹿泉区五峰山上(此时我忽然意识到前不久去的中以农科小镇门前那个桥下应该就是洨河河道),旧时水量充沛,夏季还总闹水患,最近的一次是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我省“医”治过猛,导致生态环境剧变,许多河流断流消失,只是在地图上剩下一段蓝线条,洨河自也未能幸免。也正是因此,我省许多古桥早已没有了桥本身的职能,只是清明桥更极端,连故道都没有任何踪迹可寻了,就孤零零的一个桥剩在这,只以桥为直径挖了个圆形的水坑,看起来也枯水久矣,里面长着些芦苇和荒草,整体的观感略显尴尬。话说赵州桥那好歹还留了一段河道,装模作样地蓄了点水充场面呢。
我甚至在《栾城县水利志》中找到了洨河在这儿改道的时间。那是在-的大整治中,裁弯取直(见下图),人为将其改了道,清明桥附近的地貌大概就是在这会彻底改变。洨河更惨的遭遇还在后面,由于南泄洪渠、东明渠(现在美称为民心河,我们小时候俗称臭水沟)均汇入它,洨河成了石家庄泄洪、排污的主管道。后来鹿泉五峰山的洨河本源干涸断流,然城市污水滚滚而下,让洨河一时竟并未断流!犹记小时候去赵州桥,一路上沿河闻见的各种臭味,那可真堪称是“五味杂陈”,我还曾看见黑油油的臭水河畔种植的庄稼蔬菜…此番查考洨河,竟莫名勾起了童年那段阴暗的气息和画面。
60年代末洨河改道示意图
十几年前的报纸上,曾发过一篇《洨河已死》的悲叹。可喜如今的人们已普遍有了些生态保护观念,然逝去的洨河,还能再获得重生吗?而千百年来默默注视着洨河流过的清明桥,因断流改道孤立独存世间,还也“因祸得福”未遭更多污染,却是悲耶?幸耶?
省保牌照
(尾声:清明桥年定为县级文保,年升省保,这次正好看到了一年前新鲜出炉的牌照,过了十二年才立起来呀…不知它日后是否有晋升国保的那天,此番心血来潮,游记就先写了,真要升了格,直接也给游记加个新编号就是了。以后若写了省保市保县保区保,均循此思路操作。午间忽来诗意,即兴吟歪诗一首,作为结束,诗曰:
为装陋室舟车劳,盛世怀古漫寂寥。
百里洨河今何在?日下孤影清明桥。)
前文链接:访眉州三苏文脉之源头——栾城苏味道墓
静思斋于岳
年11月12日
有底蕴、有干货、有价值、可信赖的历史文物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