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马静康义涵
民生冷暖总关情。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如何让人民群众感受民生温度?
“一以贯之抓民生、办实事不动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年石家庄市“两会”上,石家庄市市长邓沛然在*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惠及民众,让人民乐享成果。”
今年以来,石家庄市委、市*府夯实民生之基,抢抓粮食安全,从细微处入手,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石家庄将火热的民本情怀,写在了燕赵大地上。
农民饭碗端牢农业增产增效
时下,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粮食主产区绿意甚浓。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南孟镇韩家洼村,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农田里,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正在汲取着大地的营养,铆足了劲儿向上生长。“看现在的长势,今年秋粮也能实现丰收。”站在田埂上,望着生机勃勃的农田,藁城区丰可得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和宾喜滋滋地说。
田间生长的是希望,粮仓充盈的是喜悦。
“今年小麦亩穗数、千粒重较常年增多,每亩平均产量斤,又是一个丰收年。”刘和宾说。
小麦种植是藁城的优势产业,常年种植面积达47万亩以上,亩产公斤以上,是河北省首批小麦千斤县(市)。该区以建设强筋麦产业园为抓手,加快建设强筋麦全产业链,年贸易量达55万吨,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以上,年总产值达到亿元。
石家庄素有“北方粮仓”之称,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丰。今年,石家庄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夏粮喜获丰收。全市小麦收获面积达万亩,其中,强筋麦收获面积87万亩,比上年增加22万亩。成熟期全市小麦平均亩穗数51.5万,比去年多4万,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实收亩产达公斤,比去年亩产增加21公斤,增长4.7%,小麦总产达万吨。
石家庄畜牧业加速发展。生猪产业是石家庄市三大畜牧主导产业之一,全市生猪存栏和出栏一直稳定在万头和万头左右。上半年,全市新建扩建生猪养殖场93家,设计年出栏万头,现已完工42个,新增存栏9.9万头。
今年以来,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坚持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着力作物品种结构、空间区域布局、产业组织经营方式三大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粮食产能与品质稳步提升、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奶业振兴全力推进、一二三产加快融合……“上半年,我们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保持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向好态势。”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溪波表示,下半年石家庄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聚焦粮食生产安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三大重点任务,力争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加快奶业振兴和防控重大动植物疾病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确保农业产值大幅增加、增速明显提升。
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笔直整齐的水泥路、粉刷一新的乡村文化墙、整齐干净的农家小院……盛夏时节,走进石家庄市栾城区南高乡北安庄村,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让人眼前一亮。
“现在环境美了,人们生活丰富了,大家的精神面貌也好多了。”村民安新霞笑着说,现在村子美了,自家庭院也跟着美了起来,院内外种上了花草,生活很是惬意。在安新霞家的大门口,“美丽庭院示范户”的标牌格外抢眼。而像安新霞家这样被评上美丽庭院示范户的在北安庄村占到60%。
“年,我们开始对村里人居环境进行整治,从百姓身边的小事抓起,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北安庄村*支部书记岳玉良说。“今年又对12条背街小巷进行了垃圾处理和路面硬化,村里要建的水厂也已经列入计划,村子越来越好了。”岳玉良说。
图为栾城区龙化村街道。长城网记者康义涵摄
为深入推进石家庄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改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石家庄市推出《石家庄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聚焦农村存在的垃圾、污水、厕所粪污、村容村貌等最突出问题,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贫困村改造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有效衔接,针对不同地区和类别的村庄,确定重点任务、整治目标、建设标准和技术模式,用3年时间集中攻坚,扎实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切实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上半年,年度改厕县级验收基本完成,年度改厕工作已全面启动,上半年完成开工建设7万座,进度65%。污水实现有效管控,农村亮化得到显著提升,农民生活条件达到非常大的改善。据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彦良介绍,石家庄今年将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三年任务目标,8月作为项目推进月全力推进,到年底完成改厕10.81万座。下一步,在继续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游,增加百姓收入,同时做好十四五规划。
老旧小区改造幸福来敲门
安装了门禁,刷脸进入;管线全部入地;新建了车棚、安装了充电桩……在新乐市地税小区,记者看到改造后的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这个曾经地面坑洼、雨污横流、脏乱不堪的小区,摇身一变成了社区居民口中的“美丽社区”。
“住了几十年的地方变了样,感觉像住进了新小区一样。”70多岁的安翠兰正在和小区的居民在楼下休闲打牌。她对改造很满意:“家里还免费给安装了楼宇对讲系统,很方便。”
截至6月底,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立项、可研、初设等工作,并全部进场开工。石家庄市住建局物业处副处长耿朋涛介绍说:“下一步,进一步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进度,力争早施工、早竣工,确保11月15日前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年以来,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城市“蝶变”工程大规模展开,到今年底将完成个,这一惠民工程,正在让越来越多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感受到老旧小区整治带来生活环境改变的喜悦。
在改造同时,为了加强小区管理水平,石家庄大力推进“红色物业”,鼓励“红色物业”进驻老旧小区实施规范化管理,保持老旧小区整治效果。同时,结合“小院变大院”工作,实现社区、物业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成效,使“红色物业”进得来、留得下、管得好。
桥西区棉七·一宿舍小区内,老人坐在小区内新安装的便民椅上休息。长城网记者康义涵摄
红色物业于6月底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实现了垃圾当日清、违建全拆除、安全有保障、停车有秩序、维修要及时,同时突出*建引领、凝聚道德力量、涵养社区文化,提升小区环境和城市社区服务,为小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红色物业做好城市基层治理,为老百姓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与此同时,疫情期间石家庄成为全国特大城市确诊病例最少,确诊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境外输入“零扩散”,复工复产复业最快的城市;统筹做好疫情期间的市场商品短期应急和长期供应,保障了市民“菜篮子”“米袋子”安全;石家庄市重医院,施工建设历时天,正式开诊;医院新院区全面开诊,不断增强石家庄市的医疗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力促居民消费挖潜升级、响鼓重槌打赢脱贫攻坚战、雷霆重拳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用心用情用力,扎实办好利民惠民实事,切实为群众解难题……解民忧、暖民心,一项项硬核措施织就严密的民生保障网,共同织就民生幸福新画卷。
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石家庄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开展“三创四建”活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果。
一组“成绩”为证——经济运行持续向好,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六保”任务有力有效,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河北省20项民心工程和石家庄市10件民生实事深入推进,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62万人,总量保持全省第一。
石家庄市经济运行稳步向常态化复苏且回升态势明显,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提高,大部分省内领先或进位前移,呈现出总体回稳、恢复加快、势头向好的良好态势。
重重困难被克服,种种挑战被战胜,全市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但个别指标压力依然较大,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需付出艰苦努力。下半年,“京畿之地”石家庄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保促稳、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