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门六学士之一的李廌是陕西人,为何自 [复制链接]

1#

“苏门六学士”,又称“苏门六君子”,指出自苏轼门下或得他特别推许的六个文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其间,大家最不熟悉的应该是李廌(zhì)。

根据《宋史》小传,简短介绍李廌如下——

李廌,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济南先生、太华逸民,华州(今陕西华县)人。他六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学问称乡里。苏轼曾誉之:“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也。”李廌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李廌家素贫,老人去世没钱安葬,苏轼曾“解衣为助”。

李廌虽有才名,科举之路却一直不顺,多次落第后绝意仕进。后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直至51岁去世。李廌著有《济南集》,已佚,现所传辑自《永乐大典》,另有《济南师友谈记》。

作为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我感兴趣的是:李廌为何自号“济南先生”?其文集何以被命名《济南集》?莫非他与泉城济南有特殊关系?

但从《宋史》关于他的记载,及其《济南集》中,找不出相关内容。

考虑再三,原因可能是这样——

与李廌相关的“济南先生”济南集,“济南”是“济水之南”之意。古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之太乙池,在山东入海。

至于李廌以“济水之南”自号,可能与《宋史》的两个记载有关。

一是“其先自郓徙华”。也就是说,李家本是郓州人(古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后来迁到陕西。

二是他中年后定居长社,直至死亡。长社即今河南长葛。

从古地图上可以查知,不管是郓州(山东东平),还是长社(河南长葛),其地理位置均在古济水之南不远。或者说,对郓州和长社来说,母亲河都是济水。

如此,李廌以祖居或身边的著名河流济水为号,并命名其作品就不难理解了——以郡望命名作品集的情况古代多见,譬如苏辙,其《栾城集》便是以苏家郡望(河北栾城)命名。

好了,这也许就是陕西人李廌自号“济南先生”的原因了,而这“济南”二字是指“济水之南”,与今天的“泉城济南”并无关系。

附一:李廌作品

虞美人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附二:《宋史·李廌传》

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华。

廌六岁而孤,能自奋立,少长,以学问称乡里。

谒苏轼于黄州,贽文求知。轼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抗之以高节,莫之能御矣。”廌再拜受教。

而家素贫,三世未葬,一夕,抚枕流涕曰:“吾忠孝焉是学,而亲未葬,何以学为!”旦而别轼,将客游四方,以蒇其事。轼解衣为助,又作诗以劝风义者。

于是不数年,尽致累世之丧三十余柩,归窆华山下,范镇为表墓以美之。

益闭门读书,又数年,再见轼,轼阅其所著,叹曰:“张耒、秦观之流也。”

乡举试礼部,轼典贡举,遗之,赋诗以自责。吕大防叹曰:“有司试艺,乃失此奇才耶!”轼与范祖禹谋曰:“廌虽在山林,其文有锦衣玉食气,弃奇宝于路隅,昔人所叹,我曹得无意哉!”将同荐诸朝,未几,相继去国,不果。

轼亡,廌哭之恸,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于事师之勤,渠敢以生死为间!”即走许、汝间,相地卜兆授其子,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词语奇壮,读者为悚。

中年绝进取意,谓颍为人物渊薮,始定居长社,县令李佐及里人买宅处之。卒,年五十一。

廌喜论古今治乱,条畅曲折,辩而中理。当喧溷仓卒间如不经意,睥睨而起,落笔如飞驰。元祐求言,上《忠谏书》、《忠厚论》并献《兵鉴》二万言论西事。

朝廷擒羌酋鬼章,将致法,廌深论利害,以为杀之无益,愿加宽大,当时韪其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