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吉思汗后裔校姓的分布与迁徙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3159.html

校(xiao)姓是成吉思汗后裔,源于蒙古族乞颜部孛儿只斤氏,在元末为避难改为汉姓校。现有校姓约13,人,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山西等地,还有零散外迁至各大城市,台湾、美国也有校姓居住。

(一)河北省

河北省居住有校姓约有1,人,主要居住在栾城和鹿泉。

1.栾城

有证据显示,栾城是各地校姓在元末明初的祖居地,远在元末即由山西洪洞县迁移到这里;后来,陆陆续续有外迁至全国各地。现留在栾城的校姓居住在北长村,约有1,余人。

作为校姓人的发源地,北长村校氏曾家世显赫。传说他们曾因为瘟疫买下来整个南长村,拥有两个花园占地亩,在县衙专门修建自己的牢房,并建有规模庞大的祖坟。

2.鹿泉市

鹿泉市的校姓居住在永壁村,先祖校元成,繁衍至今已十一代约余人。鹿泉的校姓是乾隆十六年从栾城北长村迁出来的,在栾城县北长村有一块古老的石碑,碑文“长男……元成于乾隆16年迁获鹿永壁”。

(二)河南省

河南省现有校姓约6,人,主要分布在中牟、巩义、辉县等地。

1.中牟县

中牟县有5,余校姓人,分布在东漳、校庄、县城东关、大洪庄等数十个村庄。明初部分校姓离开栾城,南渡*河到开封,短暂停留后又西迁至中牟县,这个据传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回车的地方,繁衍至今已余年。

“浩繁”的校姓,迁至中牟后单独建了两个村庄,没有外姓。经过了大明王朝的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到了清朝慢慢振兴起来。在明、清各个版本的《中牟县志》有载的进士、状元、贡生等县志有记载的名人多达百人,成为了中牟的第一家族。

中牟校氏祖坟(又称校家碑楼,现已改建为木交园),位于中牟县北的雁鸣湖镇,历史上曾占地数百亩,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校氏先人均长眠于此。

明天启年间的校姓为避熹宗朱由校名讳改成了“较”姓,并在清乾隆年间改回了“校”姓。

2.巩义市

巩义市校姓居住在芝田镇蔡庄村和南山口村,约有余人。依据巩义市明弘治年间的墓志,巩义一世祖名校忠,于明初从河北栾城携全家老小移至蔡庄村,后有一部分迁至南山口村,繁衍至今已多年。

文:始祖自明初,由直隸欒城,七世祖南遊越河留居吾鞏,遂家蔡庄焉,有明哲弘治间墓誌可考。

3.辉县市

辉县校姓集中居住在高村、八十亩地、樊寨三个村庄,约余人。资料显示校姓明初就在辉县居住;推论是从中牟迁过来的(有待考证)。

(三)江苏省

江苏省有校姓约2,人,分布在兴化、姜堰、大丰、高邮等地;“校”姓的江苏方言hao。校氏先人在明初迁到兴化后,因为其基督教身份立堂号为“恩赐堂”,大丰一支迁出后改立堂号为“谢德堂”。

1.兴化市

兴化的校姓共约人,居住在陈堡镇校果村、周庄镇和临城乡的校家庄。江苏校姓于明初自苏州阊门迁到海陵(现泰州市)西北二十多公里的校宁庄,也就是后来的校家庄(现更名为校果村);家谱有载:“予一支由立本公于皇明永乐初年,自姑苏迁泰州西北二十余里校陵庄居住”。

据推测,兴化的校姓应该迁自河南中牟,“苏州阊门”是误传,或者最多也只是暂住过。

2.姜堰市

校姓先祖到达兴化数年后,先祖兄弟二人迁到校宁庄东南约三十多公里的姜堰市蒋垛镇邱楼村(原名校家里)。邱楼村现有校姓共约1,人。一世祖名镕,生于明代洪武癸丑年(年),卒于明朝正统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3.大丰市

大丰校姓总人口约人,集中居住在大丰市刘庄镇润民、民主村、良好村。大约清乾隆年间,兴化校宁庄(校果村)的校瑞甫一支迁到了兴化市的大营乡,后移居至现在的大丰;大丰家谱有载:“瑞甫公泛舟东游创业于兴邑老圩之董家庄…”。

民国初期兴化大营的校姓举家迁至盐城岗南区(大丰市的刘庄镇)。

4.高邮市

高邮的校姓居住在沙堰镇西蒋庄,有约40人。民国时期校克昌兄弟因生活所迫从兴化校果村迁到沙堰并已在此繁衍了五代。

5.盐都区

清同治五年(年),兴化东乡8圩被海水冲破,“农田庐舍被淹殆尽,人蓄溺毙无数”,大丰校姓五世祖校荣贵、校荣中两兄弟外出逃难,后定居于盐都区楼王镇凤池村3组。繁衍至今有校姓约20人。

(四)陕西省

陕西校姓分布于渭南市临渭区的校霍村、里仁村,蒲城县的陶池、平路庙和校坡村,共约3,人。

根据蒲城的家谱,渭南校姓和河南中牟校姓同根同源,先祖是元朝末期出生的校整;渭南校姓应是校思恭一支在明嘉靖年间从中牟迁过去的。

陶池村是一个校姓宗族村,形成于明末清初,康熙初年已经是由陕西关中通往陕北和内蒙官道上的较大集镇。“文革”前村庄四面的古城墙和东西两个城门都完好保存着,高巍的城墙和坚固的城门楼让人遐想到这个村落曾有过的气派。现在,族人大半已迁居到邻近新公路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村落。但古城门依然耸立在老村,城门上镶刻的‘避寇处’三个大字依稀可辨,城门旁直径近两米的空心古槐也还艰难的活着。

平路庙是以校家祠堂为中心,东西各有一个村庄,当地人将这两个村庄分别叫作庙东村和庙西。校家在平路庙一直是一个地位显赫的家族,从老辈人的传说中庙东和庙西两村各有三、四家的门口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粧,马头石两面都有图案是阳刻。

(五)湖北省

湖北校姓居住在县城西北50多公里河河南省淅川搭界的校坡和校窝两个村庄,大约余人;由于贫困、交通不便,很多校姓居民都陆续外迁了。郧阳校姓在当地和江苏一样读hao。

据清嘉庆年间的墓碑,校姓已在此生活了“数百年”。传说郧阳校姓始祖是江苏人,跟随李自成起义,兵败后留在了郧阳并繁衍生息;联系到郧阳校姓的读音,该传说有很高的可信度。

(六)山东省

山东的校姓现有大约人,居住在曹县朱洪庙乡杨堂行*村柴庄。曹县校姓始祖校书官原籍陕西省渭南区平路庙,因经商迁至此地,至今已繁衍了九代。

(七)山西省

山西的校姓大约人,居住在新绛县古交镇翠岭村。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河南发生“中原大饥荒”,造成五百万人死亡;河南中牟校福来(明字辈)逃难至新绛,至今已繁衍了四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