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拒绝“跑官”者
宋璟(663—737),唐代名相,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人。《旧唐书》称赞他“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新唐书》称赞他“刚正又过于崇,玄宗素所尊惮,常屈意听纳。”
宋璟历仕武后、睿宗、玄宗三朝。主张宽赋役、省刑罚,禁销恶钱;选择人才,使百官称职。为人正直,居官清廉,能革除前弊。为武则天所器重,被唐玄宗赞为“吏治之才”。
宋璟在中唐时,曾两次任相,特别在开元年间,与姚崇同心协力,先后对文武吏治进行了整顿、改革,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治国的措施。他整饬纲纪、抑制权贵、轻徭薄赋和推举贤才,为“开元之治”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次,唐玄宗意欲破格提拔其平庸的妻舅王仁琛,宋璟据理谏争,陈述任人惟亲之弊端,终于使唐玄宗收回成命。《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冬天,朝廷依照惯例选拔官员。有候选官员名宋元超者至吏部,声称自己是门下省侍中宋璟的叔父,希望能得到优待,早日“转正”,以至捞个“肥缺”。不料宋璟得知此事以后,给吏部发了个公文说:“宋元超,是我的堂叔,他常住在洛阳,我不多参见。我既不敢由于他是我的长辈而有所隐瞒,也不愿意因私情而害公。以前宋元超要是不提起与我的关系,自当公事公办,依例授职;现在他既然有了请托的口风,伸手要官,那么,处理这事就必须矫枉过正。请将他放遣不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宋元超就是一个“跑官”者。唐代的门下省与中书省同为国家最高*务机关。侍中,即门下省长官,正二品,“中央首长”哩。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朝内有人好做官”的封建时代,宋元超有了这层关系,谋取一个权重位尊的官职,想来应该不成问题。再则,宋璟的同僚、下属顺水推舟做人情,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放遣不用”这个结果,对于本欲利用裙带关系“跑官”的宋元超来说,不啻一记闷棍。宋璟其人其时能“不愿意因私情而害公”,殊为可贵。难怪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要这样评价他:“唐世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诲),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资治通鉴》)。“跑官”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早已不是新鲜事。“密切联系领导”、“当官在于活动”之类坊间民谣,我们耳熟能详。君不见,一些“汲汲于仕进”(司马光《涑水记闻》)的、一心想着“禄位高升”的“跑官”者,不惜绞尽脑汁“勾兑”关系,千方百计攀龙附凤,挖空心思结连裙带,殚思竭虑营造朋*?种种“跑官”手段,足以令“跑官”先辈宋元超自叹弗如。而“不跑不送,降级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似乎成了时下官场“潜规则”。众所周知,中国社会的“跑官”和“买官卖官”是一对孪生兄弟。而这种“跑官”和“买官卖官”现象,其实就是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在过去的一些时候,我们往往把这种腐败现象归咎于封建主义思想作怪,或者一股脑儿推在万恶的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身上,甚至干脆说“都是价值观惹的祸”。然而,且看“跑官”、“买官卖官”之衮衮诸公,哪一个又是封建主义的传人和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哪一个又不曾信誓旦旦自我表白要牢记宗旨忠诚事业为信仰而奋斗终身?当然,恐怕谁都认为自己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毋容置疑,“跑官”和“买官卖官”这档子事儿长期困扰着我们。这显然与我们这个社会所坚执的理想宗旨、思想观念,要守望的道德情操,要遵循的行为规范乃至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大相径庭、格格不入。此无疑是一个问题。诚然,封建社会也无法克服“跑官”和“买官卖官”的问题,但其时是不是也把这个问题推给了别的什么社会什么主义什么阶级呢?宋璟“卖官”与否?史无记载,不得而知。然其不“因私情而害公”、坚决拒绝“跑官”者的行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