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札记第十则之四
钱钟书论“封禅泰山”
文/周敏
《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第十则《封禅书》,共论述了六个问题,此为第四个问题“封禅泰山”。
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天地之子,因此,要感恩天地。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
至于为什么选择在泰山封禅,而不是在别的山?
泰山地处*河流域下游,这一带在远古相对比较发达,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权的聚集地。
而且,泰山是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在那里能第一时间看到太阳升起。
选择泰山封禅便于皇帝近距离地与天沟通,向天做述职报告,禀告自己的丰功伟绩。
钱钟书此节援引《封禅书》和《史记会注考证》指出:
封禅乃远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是帝王向上天表功的最高仪式,到了秦始皇,开始和不死之术相结合。认为封禅后便可以见到海中的蓬莱仙人,可以将天子引渡成仙。
秦始皇时期,封禅和不死之术还是两件事。秦始皇另派人去海上蓬莱求取不死之药。
到了汉武帝,则将这二件事合二为一了。大臣对汉武帝说,封泰山可以升天成仙。因此,封泰山的效应,一点也不亚于登上仙山蓬莱。汉武帝和大臣们认为,求永生,封泰山即可,无需劳神费力去海上寻找仙山。
然而,说泰山是治*之府,死人的*魄都归向那里,也是始于汉代。
1、《后汉书乌桓鲜卑传》有:“中国人死者,云*神归岱。
2、陆机《泰山吟》有:“幽涂延万*,神房集百灵”;
3、《孝经援神契》曰:“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
4、刘桢《赠五官中郎将》第三首:“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
顾亭林的《日知录》对汉魏时泰山治*之说已做概述。
《日知录》卷三十“泰山治*”条云:
“尝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论起于汉末。”
我们看一下佛经中的“太山”,那就是“地狱”的代名词。最早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有:
“*魄入太山地狱中。太山地狱中,*痛考治。烧炙蒸煮,斫刺屠剥,押肠破骨,欲生不得。”“太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随所作受罪。”
再看三国时代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有:
“命终*灵入于太山地狱,烧煮万*为施受害也。”“或死入太山,其苦无数。”“福尽罪来,下入太山饿*、畜生。”(以上卷三)“志念恶者死入太山饿*、畜生道中。”“宁知吾入太山地狱烧煮众痛无极之苦乎。”“辗转五道,太山烧煮,饿*畜生,积苦无量。”“先入太山,次为畜生,屠卖于市以偿宿债。”
佛教经文中“太山地狱”的“太山”不过就是“大山”,或谓“极大之山”。
钱钟书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东土泰山治*与释家文化联系起来的学者。
三百多年没有人把顾亭林的结论推进一步,直到钱锺书指出:
经来自马,泰山更成地狱之别名,如吴支谦译《八吉祥神咒经》即云“泰山地狱饿*畜生道”,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则泰山之行,非长生登仙,乃趋死路而入*录耳”。
“经来自马”四个字太简略,至今多有引用,但无人阐释其意。我以为,它的意思是,佛经关于人死进地狱的观念传入中国后,从司马迁之后,因为两个词音义相近而逐渐把佛经的“太山”和中国的“泰山”视为一体,“泰山”便被普遍认为是地狱的别名。
至于为什么要“治*”?和为什么要治人一样,是皇亲贵族等恶人的惧怕心理在作祟。善良之人是希望故去的亲友来亲近的。唯有亏心之人,做了丧天害理的坏事,怕死人报复,希望有一个地方把这些个**关押起来,于是,地狱、冥府便应运而生,以泰山之雄伟和千钧正好可以镇压它们,便成了“治*”之地。
钱钟书最后说:
封神治*,说皆不经,彼此是非,无劳究诘,而一事歧意,于汉武帝之贪痴非分,不啻促狭戏弄。
意思是,同一座泰山,一说可以封神,使人成仙;一说可以治*,镇压**,都是无稽之谈,其中孰是孰非,不值得去追究,然而,一事之说相互冲突、排斥,汉武帝因为贪痴不死而产生非分之想,也是活该被捉弄。
由此可知,人生在世,唯有彻底戒除贪痴,才能保持清醒和理智!
二〇二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附录:《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第十则之四
封禅泰山
李少卿曰:“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帝是也”;《考证》:“茅坤曰:‘至是始以封禅为不死之术’。”按茅言是也。秦始皇封禅,而不死之方术则别求之海上三山;《淮南、衡山列传》中伍被述徐福“伪辞”,言之尤明,所谓“见海中大神,愿求延年益寿药”也。汉武乃二而一之,故下文公孙卿曰:“封禅七十二王,唯*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登天矣”,又丁公曰:“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是泰岱之效,不减蓬瀛,东封即可,无须浮海。然以泰山为治*之府,死者*魄所归,其说亦昉于汉。《后汉书乌桓鲜卑传》:“中国人死者,云*神归岱山”;陆机《泰山吟》:“幽涂延万*,神房集百灵”;《博物志》卷一引《孝经援神契》曰:“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东方,万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长短”(《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第三首:“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李善注亦引此)。《日知录》卷三0、《陔余丛考》卷三五、《茶香室丛钞》卷一六考汉魏时泰山治*之说,已得涯略(吴锡麒《有正味斋骈体文》卷一五《游泰山记》全本《日知录》)。经来自马,泰山更成地狱之别名,如吴支谦译《八吉祥神咒经》即云“泰山地狱饿*畜生道”,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九所谓“泰山”为“梵言”而强以“泰方岱岳”译之者。然则泰山之行,非长生登仙,乃趋死路而入*录耳。封神治*,说皆不经,彼此是非,无劳究诘,而一事歧意,于汉武帝之贪痴非分,不啻促狭戏弄,又费锡璜论《封禅书》所未道矣。
[增订三]宋世流俗已传地府由“十王分治”,欧阳修且尝梦入冥而见之(参观《佛祖统纪》卷三三《法门光显志十王供》)。有“泰山王”,只是十王之一而非其首。然仍偶沿魏晋旧说。迳以“泰山”为即地狱所在,如苏辙《栾城集》卷二五《丐者赵生传》记生谓之曰:“吾尝至泰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显仕矣。”
[增订四]《佛祖统纪》记欧阳修梦入冥司事,实本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记其父闻陈与义述欧阳修孙恕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