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变法风云起伏之际苏辙结绶济南府
TUhjnbcbe - 2023/11/6 21:16:00


  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著有《栾城集》84卷。嘉祐二年(年),十九岁的苏辙赴京应举,与其兄苏轼同榜进士,一时名动京师。因为其散文方面的杰出成就,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同列“唐宋八大家”。


  就其一生而言,苏辙少年脱颖而出,青年意气风发,中年仕途沉溺下僚,晚年一度擢任高级京官,暮年谪居颍川著书立说,享受天伦之乐。苏辙一生*绩主要在元祐年间在朝廷任职期间,南宋何万在《苏文定公(苏辙)谥议》中所说:“(元祐)九年之间,朝廷尊,公路辟,忠贤相望,贵幸敛迹,边陲绥靖,百姓休息,君子谓公之力居多焉。”这段话对元祐之*有所美化,不过也基本表达了苏辙在元祐年间的*治贡献。


  《宋史·苏辙传》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就性格来说,苏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苏辙则冲和淡泊、沉静内敛。比起兄长,苏辙的*治主张和态度甚至更加激烈和坚定,但是所受到的迫害和影响却比其兄要轻得多。苏轼晚年遇赦北归,走到常州时病逝,时年六十五岁。苏辙退居颍川之后,度过了十二年的闲居生活,终年七十四岁。因此,苏辙的爵位、年齿“皆优于兄”。


  综观苏辙一生,担任地方官不多,齐州掌书记是重要的一站。


  来齐州之前,“闻济南多甘泉”


  熙宁六年()秋,三十五岁的苏辙来到齐州任掌书记,该任职时长约三年。所谓掌书记,是为各级官府的秘书类官职,知州的从官。此时的朝廷,因王安石变法风云而波谲云诡、跌宕起伏。简言之,苏辙的态度是最早认同这个国家应该进行变革,但是又不同意王安石变法的具体*策,故而是变法的反对者。


  苏辙来齐州任职并非朝廷最初的任命。这一年四月,朝臣文彦博以守司徒兼侍中、河东节度使判河阳(今河南孟州),苏辙作《贺河阳文侍中启》,赞美文彦博“力辞枢务,得请名邦”。这是苏辙为文彦博调任而写的一封书信。文彦博收到贺启之后上书朝廷,请求调任苏辙为河阳州学教授,也就是主管本地教育的官职。苏辙给文彦博写了《谢文公启》,其中说:“尺书自达,方怀冒进之忧;奏牍上闻,遽辱见收之情。”即便是文彦博举荐,苏辙对此也不抱很大期望,因为举荐之后还要经过繁琐的审核,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结果确实是苏辙并未赴河阳任州学教授,转而被任命为齐州掌书记。


  关于苏辙来齐州的原因,他在《舜泉诗并叙》中有所言及:“始余在京师,游宦贫困,思归而不能。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会其郡从事阙,求而得之。”苏辙自言,因向往济南城内众多清冽的甘泉,且水草丰茂不输江南,故而申请来此任职。这固然是苏辙选择齐州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在这背后,还有更微妙的*治背景。


  复旦大学教授朱刚在对孔凡礼的《苏辙年谱》订补中指出,当时,王安石的新法之学校科举*策已经付诸实施,须赞同王安石“新学”者,方能担当育成人才之责。考察一名官员能否担任地方学官,主要考察其对王氏新“经义”的理解程度。《宋史·选举志二》中云:“初,内外学官多朝廷特注,后稍令国子监取其旧试艺等格优者用之。熙宁八年,始立教授试法,即舍人院召试大义五道。”立法在熙宁八年,但自熙宁四年科举改革后,已经开始严格控制学官人选。河阳属于重点落实这项新法的京西路,苏辙反对这项新法的具体内容,故而不适合担任河阳学官,故而改任离京城稍远的齐州。


  在齐州任职期间,苏辙还写了一首《东方书生行》:“东方书生多愚鲁,闭门诵书口生土。……太常弟子不知数,日夜吟讽如寒虫。……乘轻策肥正年少,齿疏唇腐真堪笑。是非得失付它年,眼前且买先腾踔。”辛辣地讽刺新法中的相关内容。


  拜谒大舜,喜见舜泉复涌


  初来齐州,苏辙迫不及待地造访舜泉。


  自古以来,“舜”与济南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关联。虞舜,名重华,是距今多年前的东夷领袖,中华文明创始期的圣王。舜曾躬耕于济南历山北麓,掘井以事农。作为大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济南自古就有“舜城”之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写到历城,有这样几句话:“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又有记载:“历祠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迳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舜井即是舜泉,历祠即是舜祠,郦道元认为舜泉泉群是当时历水的源头。


  可见,除了作为一处景点之外,舜泉还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化意义。曾巩到齐州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谒舜泉,还写下了一首《舜泉》诗作,在诗作中表达了希望大舜的德泽能够像舜泉一样汩汩长流、恩泽后世的愿望。当时,舜井的泉源以及向北流经的河道已经淤塞,曾巩命人将其修理疏通,欧阳修经过齐州时,听说“历山之下有寒泉”,还亲往拜谒舜泉,写下《留题齐州舜泉》一诗,看到曾巩修葺的舜泉河道而赞赏:“齐州太守*之暇,凿渠开沼疏清涟。”


  继曾巩之后的两年多以后,苏辙风尘仆仆来到齐州时,又是一个大旱之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面积的旱灾,神宗数次命令朝臣祈雨。满怀期盼地来到舜泉之畔,遗憾的是苏辙只看到了干涸无水的水渠。这次大旱想必十分严重,大地深层的水分也耗尽在千里赤日之下,所以次年即便是下雨,诗人心心念念的舜泉依然没有复涌。直到第三年夏天,倾盆大雨骤降,雨水尽情地滋润着齐州大地,舜泉终于奔涌出清冽的泉水。苏辙将期盼舜泉复涌的过程写在了《舜泉诗并序》中:“既至,大旱几岁,赤地千里,渠存而水亡。问之,其人曰:‘城南舜祠有二泉,今竭矣。’越明年夏,虽雨而泉不作,人相与惊曰:‘舜其不复享耶!’又明年夏,大雨霖,麦禾荐登,泉始复发。”泉是齐州城的灵*,泉水复涌,整座城市都灵动活泼起来。欣喜的诗人先是写了庄重典雅的四言诗《舜泉诗》:


  历山岩岩,虞舜宅焉。虞舜徂矣,其神在天。其德在人,其物在泉。神不可亲,德用不知。有洌斯泉,下民是祗。泉流无疆,有永我思。源发于山,施于北河。播于中逵,汇为澄波。有鳖与鱼,有菱与荷。……执其羔豚,苹藻是菹。帝今在堂,泉复如初。”


  一首诗还不足以表达兴奋之情,苏辙又写了一首《舜泉复发》:


  奕奕清波旧绕城,旱来泉眼亦尘生。


  连宵暑雨源初接,发地春雷夜有声。


  复理沟渠通屈曲,重开池沼放澄清。


  通衢细洒浮埃净,车马归来似晚晴。


  流连齐州风光,也忧虑变法利弊


  苏辙来到齐州之时,齐州城和大明湖此前经过曾巩的治理,已经初步呈现出城市与园林融为一体的曼妙景致。这里荷叶田田,风光无限,苏辙尽享齐州美景,也留下了诸多描绘齐州景致的诗篇。


  南山迤逦入南塘,北渚岧峣枕北墙。


  过尽绿荷桥断处,忽逢朱槛水中央。凫鹥聚散湖光净,鱼鳖浮沉瓦影凉。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


  ——《环波亭》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滓秽未能妨洁净,孤亭每到一依然。


  ——《槛泉亭》


  此前曾巩在齐州时,也有《环波亭》一诗,苏辙这首与曾巩之诗时隔不久遥相呼应,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齐州风采。苏辙成长于巴蜀之地,此前又经过几次出蜀、入京的长途旅程,想必已经见识过中华大地的秀丽河川。不过对城内有众泉的齐州,来之前苏辙还是无限向往,当他真切地置身于齐州城,目睹了汩汩涌动的泉水和众泉汇流而成的大明湖之后,心生的还是由衷的赞叹之情。苏辙办公的齐州府衙就在大明湖畔,公务之余肯定时常漫步在湖畔,目之所及的是迤逦的山峦和大片莲荷。还有在湖面上聚集在一起嬉戏的水鸟,一只小舟的划入让它们振翅惊散,而水中浮浮沉沉的鱼鳖也给平静的水面平添了几分意趣。


  槛泉亭是趵突泉畔的亭子,是曾巩知齐州时时任寺丞之职的历城人刘诏所建,用来会友、赏景。苏辙来到槛泉亭游览,一路上看到山郭相连、伏涧泉涌、鹅鸭横波、牛羊饮道,一派安然美好的生活图景。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可能会有那么不长的时间,苏辙忘记自己反对的新法还在如火如荼的推行中,忘记自己因与变法派*见不合而远离朝廷,以及偶尔还会萦绕他的思念家乡和兄长的情愫,沉浸在这给他抚慰的清旷恬淡的齐州风光中。


  “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从事东诸侯,结绶济南府。”苏辙在《送排保甲陈祐甫》的诗中如此写道。虽然齐州的同僚、友人和山水给予苏辙很大的抚慰,苏辙也并非完全没有忧思和思乡之情,比如“病懒近来全废学,宦游唯是苦思乡”(《次韵孙推官朴见寄二首》),“青衫走尘土,白发各满头”(《送王璋长官赴真定孙和甫辟书》),“齿发自知将老,心怀且欲偷安”(《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一》),“渐老经秋病,独醒何处高”(《次韵李公择九日见约以疾不赴》)等,这些诗句中都提到了疾病和衰老。


  从苏辙在那个时代相对高寿的年纪和其他诗歌作品来看,苏辙的身体状况应该不差,且在齐州期间,大致是他34-37岁的青壮年时期。从《次韵李公择九日见约以疾不赴》等诗题中可以看出,在齐州期间苏辙确实有过生病的经历,但应该不是很严重的疾病。即便如此,正是年富力强年纪的诗人,也不应该会出现“白头”“病懒”等齿发出现衰老的痕迹。


  写这些的原因,想必是苏辙对当时的新法多有不满,而且在地方亲眼看到了新法对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对北宋社会和个人的前途多有忧虑,故而会偶尔出现情绪相对消极的诗句。(济南时报·新*河客户端记者徐敏摄影:王章华)

1
查看完整版本: 变法风云起伏之际苏辙结绶济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