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出自北宋苏辙的《新论中》。原句为:“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完以平,而后加石木焉,故其为室也坚。”意思是说,想要建造房屋,应当先打好地基。地基夯实平整,再在上面砌墙架梁,这样建成的房屋才会坚固耐用。苏辙打的这个比方,通俗而形象地阐释了强基固本的观念。古往今来,不少智者贤人都曾撰文讨论过强基固本对于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留下了很多富有哲理的论述。《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的学生有若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君子要潜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确立了根本,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也就随之产生了。《诗经·大雅·荡》中,作者假托周文王口吻慨叹商纣王之无道,其中一句是“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朝代兴衰的道理也正是如此。那么,他们提到的“基”或“本”究竟指什么?有人认为执政者之第一要务在砥砺德行。《左传》中记载了一则“子产告范宣子轻币”的故事。晋范宣子执政,诸侯去朝见晋国时贡纳的财帛很重,郑国人对此感到头痛。当时在郑国执政的子产托人带信给范宣子,劝他不要贪图财货而忽视德行。信中写道:“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德行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有了基础才不至于败坏。有了德行就会与人同乐,与人同乐才能在位长久。唐代名臣魏徵的观点与之类似,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魏徵看来,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正如树木要根深才能叶茂。有人认为治国之本是富民利民。《管子·治国》中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作者认为富民的内涵主要是鼓励农民广积五谷,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汉代刘安在《淮南子·汜论训》中提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也就是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利民,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治国者应当“法与时变,礼与俗化”以期“利于民”。而在苏辙看来,“先治其基”的“基”指的是制度体系。《栾城集》所收录的上中下三篇《新论》构成了一组环环相扣的政论,系统阐发了苏辙对古今治道的思考。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今世之弊,患在欲治天下而不立为治之地”。何谓“为治之地”?他举例说明,“凡今世之所谓长幼之节、生养之道者,是上古为治之地也”“举今《周官》三百六十人之所治者,皆其所以为治之地”。苏辙认为,治理国家需要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在吏、兵、财三个方面除弊兴利,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先贤们对强基固本重要性的阐发,对后世乃至今日的治国理政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现在常说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其实讲的就是同样道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发展时期,我们党始终重视抓基层、打基础,把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视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抓手。这既是总结古今治道、结合具体实际得出的有效经验,也是肩负民族复兴使命、致力于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能够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保持自信从容的重要法宝。(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