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杨涛有料
6月23号,我们南边的邻居城市邢台发生了一件大事——国务院批复同意河北省调整邢台市部分行政区划,简单说就是“撤县设区”。
先是把邢台市桥东区更名为襄都区,把桥西区更名为信都区,然后襄都区和信都区合伙把邢台县的地盘给分了,邢台县就不存在啦。
同时,撤销任县,设立邢台市任泽区;撤销南和县,设立邢台市南和区。
我看邢台那边的朋友圈、微博、论坛都刷屏啦,大家热烈讨论,畅想未来,“撤县设区”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有网友说的很实在,我昨天还是县里的小伙呢,今天就成市里的青年啦,找对象方便了不少。
还有的说,终于盼到这一天啦,我家那老破小啥时候拆呀?补偿标准也得按照市里面来啊。
总之,大家对“撤县设区”都抱有一个美好的憧憬。
其实我觉得,邢台的网友不妨问一问石家庄的网友,看看“撤县设区”之后到底对居民生活和城市经济有哪些影响。
石家庄从年就开始“撤县设区”了,撤销了藁城市、栾城县、鹿泉市、设立了藁城区、栾城区、鹿泉区,确实也形成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对于原来的县或者县级市的老百姓来说,感受最大的变化就是居住环境的改善,市容市貌的提升。原来的小河沟变成了清水渠;原来的大市场变成了综合体;特别是原来的棚户区,现在很多都建成了品质楼盘。
还有原来县里的困难家庭,最低生活标准也提上来了。包括原来县里的公务员,现在工资水平也逐渐跟市里看齐。
除了原来的县领导肯定不怎么高兴,因为县作为一个独立的正辅层级,在人事任免和财政税收上有很大的自主权。
在改革开放之前,县是由省直管的,跟市是平级的,后来省里的管理工作太繁重啦,负担不起,才把县归市下面,让市来管县。
其实县这个正辅层级的历史有多年,而市是近代才出现的。别看赵县的层级跟裕华区是一样的,但赵县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就可以说“中国·赵县”,裕华区就不能说“中国·裕华区”,只能说“石家庄市裕华区”。县的名字在中国没有重复的,区的名字在国内重复的太多啦。
后来一些县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人口数量也上来了,达到了城市化的标准,于是就“撤县建市”。
藁城县就是年变成了藁城市。获鹿县是年变成了鹿泉市。虽然他们两个都变成了市,但是还由石家庄市代管,是代替河北省管理。
在这咱们得插一句,由于石家庄市区的经济总量不高,发展势头一般,对周边县区形不成带动作用,所以早些年就出现了“县不认市”的情况。
鹿泉市的人说,我是获鹿的;藁城市的人说,我是藁城的。包括我们大学宿舍的老三,他报到第一天就说自己是栾城的,不说是石家庄的。
正定县就更别提啦,前些年还在网上发起投票,要把石家庄市改个名字叫真定市或者常山市。
十多年前,中国城市设计院的专家团队就曾为石家庄把脉,认为由于中心城区的面积太小,严重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空间,又由于缺少规划,或者是规划执行不到位,形成了一圈圈摊大饼似的外延发展模式,土地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借着年行政区划调整的机会,石家庄“撤县设区”,别管你藁城、鹿泉愿不愿意,以前还是代管市,现在成了区,也就彻底成了大哥的小弟,无论是人事任免,还是财政税收,都得由大哥支配。
这对于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天赐良机,市区面积一下增加了多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也突破了万,晋级特大城市行列。
当然,最香的还数卖地的收入大大增加。原来二环里基本已经没地可卖了,最近这几年卖地主要是靠新三区,还有正定新区。
不过,新三区的地价和房价被炒高后,经济发展方面,产业升级方面,起色并不大。
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石家庄中心城区的产业跟周边县区的产业没有形成优势互补,比如说我们主要搞科研,搞设计,搞文化创意,周边县(市、区)搞生产加工、搞仓储物流,没有,大家搞的都差不多,都还在中低端产业上互相竞争呢。原来县里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招商引资的项目,很有可能变成区以后,就被市里优先拿走了。
我曾跟北京的一个市场调研公司接触过,他们是受一家加盟连锁店的委托来石家庄考察市场。在他们的城市划分里,石家庄还是三线城市,因为城区面积和人口数量虽然都达标了,但是过来实地一看,中间还有很多水浇地呢,还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人口呢,根本不符合他们对于二线城市的商业定位。
所以,即便“撤县设区”之后,要想实现城市经济的质的飞跃,还有很长、很难的路要走,光靠卖地、卖房子,只能爽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