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若论唐宋古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等八位大师,一个比一个“牛”。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名闻遐迩,冠绝古今。
若论对于下一代的家庭教育,苏洵独占鳌头。
2
先来回顾一下苏洵的次子苏轼的主要成就。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苏轼亦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3
再来回顾一下苏洵的三子苏辙的主要成就。
苏辙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4
那么为什么苏洵对于下一代的家庭教育在“唐宋八大家”中独领风骚呢?
集中体现在“身教”、“眼界”、“格局”三个方面。
5
说身教前,先回味一下苏洵的生平与成就。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除了叹服,没有什么好讲的。
但比起自己两个儿子的成就,也可以说苏洵是“父凭子贵”,沾了两个儿子的光,荣耀加深,名声大振。
史料记载:“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在苏轼没出生前,苏洵就是个“放荡不羁,喜欢自由”的逍遥公子哥。
苏洵当了爹之后,性情大变。往日呼朋唤友来家里小聚小酌的场景一去不返,竟然蜗居在家,开始悬梁苦读。
想来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不敢怠慢孩子的家庭教育,苏洵身为人父,开始意识到要以身作则了!
苏洵为了让儿子们喜欢读书,经常躲进家中一角,终日手不离书,“装的”有模有样,又故意要让孩子们看到。
久而久之,孩子们受苏洵的影响,也喜欢上了博览群书,渐渐养成了爱读书、好钻研的好习惯。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父子三人都成为了名满天下的大师级文豪。
6
接着说说苏洵的眼界。
透过次子苏轼的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再透过三子苏辙《栾城集》中的文字记载,“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很容易给人留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印象。
苏洵带着两个儿子游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遍访名仕与贤达,不舍昼夜。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由于好友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父子三人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7
最后说说苏洵的格局。
苏洵在《名二子说》中曾经这样讲:“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
从《名二子说》中可以看出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同时也表达了对两个儿子的希望与告诫。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父子三人的人生虽有起落沉浮,但都得以善终,也算是圆满了!
8
由此可见,论及“唐宋八大家”对于下一代的家庭教育,苏洵堪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