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苏辙曾用圣散子治瘟,好官用良药,此乃
TUhjnbcbe - 2025/2/9 17:15:00

在高安,苏辙曾为民治瘟,拜访名贤。

圣散子

苏辙贬谪筠州,适逢水旱频临,灾情严重,对于筠州的灾情,苏辙在《筠州祈雨青辞》中记载得很清楚,“臣来是帮,岁比不登,去夏大水,泛滥城邑,继以秋旱,民食不足。庶几今岁,五种遂芪,以释余病,而亢阳为灾,不雨祢月,水泉耗竭,多稼殄瘁”。没想到,苏辙描述的这个洪水情景,竟在他离别筠州近千年之后的公元年,在高安再现:上半年暴雨如注,泛滥成灾,下半年干旱龟裂,骄阳似火。对于筠州人民遭受水、旱灾害的疾苦,苏辙寄以深切的同情。为了缓解旱情,竟至于亲自祈雨,“请命百神,尚克收如焚之威,以布甘雨,使民得稼穑,各安其居。”这虽然是不符合科学的,但却能体现苏辙体恤农耕的爱民之心。

初夏的暴雨季节,高安每年总要发生或小或大的洪水灾害。“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崩腾没州清,淫溢浸蓬蒿,可见发生水灾之易。而这时又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老百姓既要受饥饿之苦,又要受雨水浸淫之害。常言道,饥荒与瘟疫并行。据《高安县志》记载:“时大疫,乡俗禁往来(以免传染),(形似年鼠年春节武汉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动静惟巫祝是卜(此则纯属迷信)。公多制圣散子及糜粥,遍诣病家,与之所活甚众。”

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记载,圣散子是治一切山岚瘴气,时行瘟疫,伤寒风湿等症的良药。这味药方,最初是苏轼从故人巢君那里得到的。苏辙得到这个秘方,当是其兄苏轼传授的。苏轼对医学也是十分精通的,关于用圣散子治瘟疫,他曾说过:“若疾疫之行,平旦辄煮一壶,不问老幼良贱,各一大盏,即时不入其间。″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就用圣散子治过瘟疫,“所全活者不可胜数”。

据王孟英《温热经纬》指出:昔坡翁谪居黄州,濒江多湿,居人所感,或因中湿,或因雨水浸淫而得。”筠州发生瘟疫的原因,正与黄州的情形相似,是同一类型的瘟疫。因此,苏辙用圣散子,疫民服之多效,使筠州许多疫民得救,其德可敬。(写到这里,感触颇深,期待苏轼、苏辙再现!期待尽早研制出新型圣散子”(用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打赢这场抗击病毒歼击战一一笔者)。

来苏渡

苏辙在高安公务之余,不仅“取郡之图书考其风俗人物之旧”,而且喜欢寻访地方耆旧贤老,以表贤励俗。当他得知金沙台的刘平伯以敦朴治家,以诗书课子,睦族协邻,远近咸称长者”(《金沙刘氏家谱》)。便欣然造访。两人过往甚密,有通家之好。他曾写诗一首,记载其事:“待罪东轩仅两秋,催酤事了旦夷犹。奖崇善类询舆论,过往仁贤棹小舟,契合通家忘异姓,情敦同气迈凡流。金沙台上聊舒乐,即景题诗搁酒瓯。”我们从这首诗不难看出,苏辙虽然身处逆境,但他还是不忘教化风俗,劝道人心,关心地方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诗中完全道出了他与刘平伯诗书往来之间的深厚感情,让我刘氏后裔对先辈刘平伯翁与苏轼、苏辙兄弟交往中获取精髓,流传后世。

宋代元丰七年(公元年),苏轼从黄州移汝州(受朝庭之命从今湖北黄岗调往河南临汝),特地弃舟取道富川,从陆路到筠州来看望苏辙。苏轼大约是四月二十九日到达筠州,五月九日离开,虽然仅停留了十天,但多所题唱。这期间,苏氏兄弟曾同乘一小船沿锦江而下,专程前往金沙台拜访高安名仕贤达刘平伯翁。苏轼与长者(平伯翁)一见如故,把酒言欢,且同登金沙台(此台为高安建县第一任县长汉建成候所建造),“促膝谈心酌叵罗”,临别,苏轼还应刘平伯之请,挥笔画了墨竹图一幅以赠。

苏轼别后,苏辙更是与刘平伯翁来往不倦。为了使苏辙停舟登岸的方便,时人因作亭台,名渡亭。苏辙亲笔书“唤渡江亭”四岁,原诸亭中,以纪来踪。此亭遗址今尚存,秋水轻浅,往往石出可见。从此,人们出于对苏氏兄弟的景仰,遂将他们停船登岸的渡口取名为“来苏渡”,渡口岸边的村子取名叫“来苏村”(今高安市城东筠阳街办左桥行政村来苏邹村,筠州大桥南桥头)。此渡口和村名一直流传至今。(本文引文,除注明出处者外,均见自《栾城集》)。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辙曾用圣散子治瘟,好官用良药,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