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每天一首古诗词middot32
TUhjnbcbe - 2020/12/23 18:10:00

每天与您分享古诗词,是习惯,亦是承诺。题头图片,均为绘本图片,皆精心挑选,与本诗关联。如有闲趣,欢迎找来品读、分享。文中其它配图同理。

惟愿点滴耕耘,不负韶华!

飞花令·冬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唐·杜甫《柏学士茅屋》

年月9日星期四

农历庚子鼠年十月初五

今天是年格格妈妈陪你的第天

图:选自绘本《下雪天的声音》,梅子涵/文,[俄罗斯]伊戈尔·奥列伊尼科夫/图

雪后书北台壁·其一

宋代:苏轼

*昏犹作雨纤纤,

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

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

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

未随埋没有双尖。

作者简介

苏轼(-0),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执*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葬于颍昌(今河南平顶山市郏县)。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庭坚并称“苏*”;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正是寒冬季节,作组诗二首。第一首写从*昏到次日天亮彻夜飘雪的情景,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隐含怀才不遇之意。其二为: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译文*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注释

北台:超然台,在密州(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堆盐:即堆雪。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幌:帘幕。

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诸城县西南),据《水经·潍水注》“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

鉴赏

*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诗人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诗人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子,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二句意思连贯。

“扫北台”、“看马耳”,是天明以后所为。诗人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原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免责声明: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天一首古诗词middot32